《DJ在線》開發金併中壽 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
2020/12/01 09:01:17


MoneyDJ新聞 2020-12-01 09:01:17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開發金(2883)最新宣布,將以每股23.6元,公開收購中壽(2823)最高21.13%股權,收購完成後,開發金將持有中壽過半股權,收購總金額最高236億元。而距離開發金向金管會申請展延後,將於此任期內,完成中壽100%股權收購,僅存不及兩年,何以原是外界看來順水推舟的合併案,如此牛步?

2004年辜仲瑩利用凱基證(當時名為中信證)、中壽與國喬化等集團勢力,取得開發金一成股權,正式進駐,後於20124月開發金與凱基證換股合併後,市場早早預期,遺落在外的最後一塊金融版圖-中壽,併入開發金僅是時間問題。2017年開發金首度出手,以每股35元公開收購中壽25%股權,納入子公司,當時承諾金管會,須在三年內完成100%股權的收購,底線落在今年3月,無奈市況變化過大,開發金今年獲金管會的展延方案,延長至20226月本屆董事會任期前完成。

對於將中壽納入開發金100%持股,符合主管機關管理上期望,對開發金來說,長期也有助提高常態性穩定收益占比,並提高獲利。以今年前三季開發金依照持股比例,認列中壽42.8億元獲利、占整體金控比重已近五成來看,提高持股似乎也有助於金控獲利表現,何以該收購案進展如此艱辛?

從資金面來看,開發金9月底雙重槓桿比率112.56%,在金控中排名中後,代表長期投資佔淨值比率,算是優於金控平均水準;且若以旗下凱基證,最新公布的資本適足率336%,仍屬資本過剩,以此次取得兩成多股權,約耗資200餘億元計算,持續收購剩餘在外的四成多股權,金額應在400-500億元間,如果以兩年規劃的時間、分階段收購,資金壓力應屬可負荷水準,利用低利環境取得也算是小金雞母的「中壽」,並不會不划算。

只是對開發金與中壽來說,收購價格始終都是此案牛步的重點。2017年開發金收購中壽25%股權的35元價格,對照收購當天收盤價,溢價近15%,對照此次收購價格23.6元,相較最近交易日收盤價,溢價介於14-15%來看,溢價幅度相當,似乎暗示了市場對於收購溢價接受的底線;但兩次收購價差距超過三成,前次收購的股價淨值比約1.5倍,目前僅不及0.7倍,反映的是低利環境與政策法規對壽險業長期的不確定性。

在中壽股價評價不盡理想下,無論是身為大股東的辜家、長期外資股東或一般小股東,也許都不一定接受,用目前股價為基礎計算之收購價格的合理性,這個成為該案進展始終都被牽制的主因。

只是就長期而言,對金管會承諾的期限,恐怕要再度展延,有其難度,但就期限的兩年內,壽險業的兩大天險-低利環境與堪稱壽險大魔王的IFRS 17,都難完整釐清市場疑慮,帶動股價明顯反轉向上,或許中壽股東有些程度得接受現實環境的相對不利。

而對開發金而言,以更低價格併入其實淨值、獲利能力並未隨股價下滑的中壽,長期並非壞事,只是在IFRS 17的潛在要求下,須有一套更嚴謹的邏輯,評估中壽現有負債的提存準備,是否足夠,避免併入後的長期增資壓力,此應該是現階段投資人看待該長期併購案的更實際面。

附註:
註1: 基金績效計算皆有考慮配息,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所有基金績效,均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績效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
註2: 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基金淨值僅供參考,實際以基金公司公告之淨值為準;部份基金採雙軌報價,實際交易以基金公司所公告的買回價/賣出價為計算基礎。
註3: 上述銷售費用僅供參考,實際費率以各銷售機構為主。
註4: 上述短線交易規定資料僅供參考,實際規定應以基金公開說明書為主。
註5: 境內基金經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註6: 依金管會規定基金投資大陸證券市場之有價證券不得超過本基金資產淨值之10%,當該基金投資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及香港,基金淨值可能因為大陸地區之法令、政治或經濟環境改變而受不同程度之影響。
註7: 上述資料只供參考用途,嘉實資訊自當盡力提供正確訊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任何受僱人,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