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4-12-20 08:06:22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美國能源部12月19日報告表示,印度將在2024和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來源。從1998年到2023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幾乎每年都超過印度,且在這些年份中,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經常位居全球首位。在2024和2025年,印度將佔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25%。美國能源部預計2024年全球液態燃料消費將增加90萬桶/日,2025年將增加130萬桶/日。
報告表示,印度的液態燃料消費增長主要由交通燃料和家庭烹飪燃料需求驅動。預計2024年印度的液態燃料消費將增長22萬桶/日,2025年增長33萬桶/日。這兩年印度需求的增幅都將位居全球首位。
相較之下,中國的液態燃料消費預計2024年增長9萬桶/日,2025年增長25萬桶/日。中國的交通燃料消費增長受到多重因素限制,包括電動汽車擴展迅速、卡車運輸改用液化天然氣、人口下降,以及經濟增長放緩。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主要來自石化產品製造業的需求上升。
儘管印度的消費增長率和增長量均超過中國,但中國的石油總消費量仍遠高於印度。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估算,2023年印度的液態燃料總消費量為530萬桶/日,而中國的消費量超過印度三倍,將達到1,640萬桶/日。
OPIS全球能源分析主管湯姆·克洛扎(Tom Kloza)報告表示,明年油價崩跌的風險遠大於價格飆升的可能性。他指出,川普提議的關稅可能在短期內推高原油價格基準,但隨著企業適應這些影響,油價將面臨下跌壓力,加拿大和墨西哥或許不得不更加積極地促進出口以應對市場變化。今年油市需求疲弱主要因為中國的需求不振,明年的風險因素則包括中國和歐洲經濟大幅下滑等情況。
美國能源部12月19日公佈的每週天然氣庫存數據顯示,截至12月13日當週,美國天然氣庫存較前週減少1,250億立方英尺至3.622兆立方英尺;相比過去五年的同期平均值為減少920億立方英尺,去年同期為減少780億立方英尺,分析師的預估為減少1,300億立方英尺。當週美國天然氣庫存較去年同期增加1%,較過去五年同期平均值增加4%。
根據標普全球普氏的數據,12月12日至12月18日的一週期間,美國天然氣日均供應量較前週減少0.3%或3億立方英尺/日,天然氣產量較前週增加0.2%或2億立方英尺/日,至1,040億立方英尺/日。來自加拿大的天然氣淨進口量較前週減少7.2%或5億立方英尺/日,對墨西哥的管道天然氣出口較前週減少3.6%或2億立方英尺/日。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港量較前週增加1億立方英尺/日,至143億立方英尺/日。
12月12日至12月18日當週,美國天然氣日消費量較前週減少1.5%至989億立方英尺。其中發電部門的天然氣日消費量較前週減少3.8%至341億立方英尺,工業消費量較前週減少0.5%至254億立方英尺,商業/住宅的天然氣消費量較前週減少0.2%至394億立方英尺。
美國能源部報告表示,美國天然氣出口,特別是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是推動美國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天然氣總需求由住宅、商業、工業和電力部門的國內消費,以及以液化天然氣和管道形式的天然氣出口構成。預計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將在2024年達到平均每日121億立方英尺,2025年將達到每日138億立方英尺,2025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預估將年減約10億立方英尺/日。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附註: | |
---|---|
註1: | 基金績效計算皆有考慮配息,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所有基金績效,均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績效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 |
註2: | 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基金淨值僅供參考,實際以基金公司公告之淨值為準;部份基金採雙軌報價,實際交易以基金公司所公告的買回價/賣出價為計算基礎。 |
註3: | 上述銷售費用僅供參考,實際費率以各銷售機構為主。 |
註4: | 上述短線交易規定資料僅供參考,實際規定應以基金公開說明書為主。 |
註5: | 境內基金經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
註6: | 依金管會規定基金投資大陸證券市場之有價證券不得超過本基金資產淨值之10%,當該基金投資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及香港,基金淨值可能因為大陸地區之法令、政治或經濟環境改變而受不同程度之影響。 |
註7: | 上述資料只供參考用途,嘉實資訊自當盡力提供正確訊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任何受僱人,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